野三坡不僅風景美麗,而且肥沃的土地孕育出了好多純天然、無污染的野三坡特產-雜糧。
野三坡雜糧主要有:綠豆、稼豆、紅蕓豆、紅小豆、白小豆、玉米楂、黃米,小米、紅薯等。在野三坡沒有生產雜糧的單位,雜糧都來是農家自產。不成規模,但純樸保真。尤其是野三坡所種植的雜糧都為古老品種不是高產的雜交品種,因為野三坡沒有多少土地,野三坡人也不重視農業生產。沒有必要花錢去買雜交品種。傳統品種雖然不高產,但要比雜交品種所含的微量元素高上3-5倍。要雜糧的營養價值五谷為養,五果為助,五畜為益,五菜為充,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養精氣",在2千多年前《黃帝內經》已經提出健康飲食的合理結構?,F代人生活水平提高,飲食精細化,魚肉、果菜等在飲食結構中所占比例增加,導致飲食失調,疾病橫生。因此,重建合理飲食對健康生活有相當有意義。在古代,五谷沒有粗雜糧的別,50年代起,我國從口糧制度管理出發,將糧食人為地為主糧、雜糧,或稱細糧、粗糧。大米和小麥被稱為細糧,其他就成了粗糧或雜糧。隨著研究深入,人們發現,粗雜糧除了與細糧一樣有豐富的營養價值外,還有多種治病防病功能。下面介紹日常幾種粗糧、雜糧的營養及防病價值。
小米 :小米所含營養成與大米相比,蛋白質、脂肪、維生素的含量比大米高,還有豐富的尼克酸和胡蘿卜素,對產婦及小兒適宜。性味甘、咸涼,有補虛損、健脾腎,清虛熱,除濕利尿之功,能益脾和胃,可治脾胃氣弱、食不消化、反胃嘔吐等癥;有滋陰液、養腎氣作用,可治消渴口干、腰膝酸軟等癥,并可除濕熱、止泄痢、利小便、治身體煩熱、小便不利或瀉痢等癥,外用還可治赤丹及燙、火灼傷等。
糯米 :含蛋白質、脂肪、碳水化物、鈣、磷、鐵;維生素B1,B2和尼克酸等。性味甘溫,能暖補脾胃,益肺養氣。有補中益氣之功,治自汗盜汗、泄瀉等癥,能益肺、暖胃、溫脾,可治煩渴、尿多等癥,能解毒發瘡,治痘疹癰癤諸瘡。本品性粘滯,難以消化,脾胃虛者不宜多食,病人宜煮粥或調糊食用。
玉米 :含淀粉、脂肪,維生素B1、B12、尼克酸、泛酸、生物素;雖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,但缺少一些必要的氨基酸,故不宜單獨長期服用;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及卵磷脂,有利于降膽固醇;性味甘平,能調中開胃,降濁利水;可用于高血壓、高血脂、尿路結石、膽囊結石等。高粱 :蛋白質、脂肪、騰食纖維等含量均較大米為高。性味甘、澀,溫,能健脾和胃,消積止泄。常適用于小兒消化不良,脾胃氣虛,大便稀搪。
紅薯 :紅薯除富含淀粉和可溶性糖外,還含有蛋白質、脂肪酸、多種維生素、氨基酸及鈣、磷、鐵等無機鹽類。其營養成除脂肪外,其它都比大米和白面高,發熱量也超過許多糧食作物。此外, 紅薯還是一種生理堿性食品,人體攝入后,能中和肉、蛋、米和面等所產生的酸性物質,故可調節人體酸堿平衡。性味甘平、無毒、補脾胃、養心神、益氣力、通乳汁、去宿淤臟毒。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其具有防癌保健作用,被譽為"抗癌之王"。還發現紅薯含有豐富的粘液蛋白,這種物質不僅能保持關節腔內的潤滑作用,而且還能保持人體心血管壁的彈性,阻止動脈粥樣硬化,減少皮下脂肪,防止肝腎中結締組織萎縮,提高肌體的免疫能力。很多時候大家都會將白薯磨成面,雖然是灰不溜秋的顏色,但是加上少量的玉米或高粱磨成混合面蒸窩頭或是貼餅子,做熟了卻是黑不溜秋的,但吃在嘴里口感也不好。于是主婦們用它軋饸饹,這倒是個不錯的吃法,澆上菜鹵吃到嘴里十分筋道爽滑。后來有人發明了另一種吃法,用白薯面蒸成窩頭,趁熱上碾子軋餅子再切成片蘸著蒜汁和醋吃,有點類似蕎麥面扒糕。如今城里的超市常年有白薯賣,人們也都是買幾塊吃個新鮮,沒人再拿它當主糧。與白薯干相近,還有一種卻是叫做白薯干,這是用蒸熟的白薯曬制的,可直接吃,是小孩子們喜愛的零,現在很多地方也有賣。









